6日下午,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的民盟、民进、教育界委员时指出,要坚持思政课建设和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、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,把思政教育“小课堂”和社会“大课堂”有效融合起来,把德育工作做得更到位、更有效。
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“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”“‘大思政课’我们要善用之,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”。作为一门凝心铸魂、播撒“种子”的课程,致力提高思政课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的融合,大力推进将思政教育“小课堂”融入社会“大课堂”,推动学思用贯通,知信行统一,切实让青少年学生感受到思政课有深度、有温度、有广度的魅力,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感染力、亲和力和趣味性,推动“关键课程”入耳入脑入心。
积极主动运用社会“大课堂”,是激发思政课活力和魅力的有效途径。厚重的革命文化、悠久的历史文化、活跃的现代文化、生动的社会实践、深刻变迁的城乡发展、身边的感动人物、众多的时代楷模,这些都是社会大课堂的活教材。郑州大学老师周荣方在思政课上讲焦裕禄故事感动亿万网友;河海大学将思政课实践教学排入课表,有针对性地将治水实践案例、治水精神等融入思政课教学;最近,扬州市启动“博物馆里的思政课”暨“运河思政·百校百馆”协同育人行动,将全市大中小学“新学期第一课”搬进博物馆,让千年文脉在百校百馆间传承,这就是有效的社会大课堂。用青少年学生喜欢的方式、听得懂的语言,将“高大上”的理论讲得“接地气”,将“有深度”的知识讲得“有温度”,将“有意义”的事情讲得“有意思”,真正让学生抬起头、听得进、受教育、得启示。
走进博物馆、文化馆、展览馆,走进祖国大好河山、时代发展变迁、城乡巨大变化,走进时代楷模、劳动模范、身边感动,让孩子们动起来、走进去、感动起来,这样的思政课与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起来,加之充分运用人工智能、大数据等数字技术,推动线上 线下融合互动,借助慕课、微课、微电影、直播、短视频等喜闻乐见的方式,让思政理论“活”起来,打通课内课外、校内校外的学习通道,让思政课与现实更加深入地结合起来,用理论指导实践,以实践验证理论,如此这样,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互有效融合,真正激发思政课德润无声、事半功倍。
思政课,做的是人的工作。“两个课堂”有效融合的思政课,既有理性的认知,更有情感的共鸣。各级各类学校都要坚持开门办思政课,把思政课堂搬到红色基地、博物场馆、工矿企业、田间地头,变被动听课为主动探究,变知识教育为育人教育,变单纯课堂教学为知行合一的开放教学,将思政课堂置于恢宏的时代、多彩的实践、鲜活的现实,将校园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、思政主课堂与网络新课堂更好地结合起来,推动思政课更加有力有效、丰富多彩、有滋有味。(丁新伯)